发布日期:2024-12-03 15:24 点击次数:56
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,好发于面部,有粉刺、丘疹、脓疱、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多种损害,并常伴有皮脂溢出。该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、性腺内分泌失调、皮脂分泌过多、毛囊口角化异常及痤疮棒状杆菌的大量繁殖有关。
属于中医“肺风”、“粉刺”范畴,与肺、脾、胃、心经关系密切。病因病机为肺经血热上蒸头面,脾胃湿热蕴结肌肤,心经伏热,恋而不去。该病病程慢性,时轻时重,常持续到中年期,病方逐渐缓解而痊愈。
【病案举例】
365站群(1)患者,男,23岁。于2000年8月5日晚大量饮酒。并食肥甘厚腻之品。次日晨起,面部广泛出现痤疮,大如黄豆,小如粟粒,连结成片,根部深红色,顶部褐白相间,并逐渐形成油性痂垢,于2000年8月7日来我科求治。患者自述面部明显绷紧感,无明显瘙痒及疼痛,口干渴,喜饮,大便数日不解,小便黄赤。
查体:颜面、前额成片遍布黄褐色油性痂,形状不规则,痂皮高出皮肤3mm,色泽深褐,剥离痂皮,可见痂皮下皮肤深红,有少许油性分泌物。舌质红,苔黄,脉数有力。各项实验检查均未见异常。
中医诊断:面垢(阳明热盛)。西医诊断:面部痤疮。治疗原则:清热泻火,凉血生津。方选白虎汤加味。
药用:生石膏100g,知母15g,玄参15g,炙甘草10g,葛根15g,大黄15g,赤芍15g,牡丹皮15g。
水煎服,每日1剂。同时患处覆盖新洁尔灭湿纱布。
服药7剂后。面部油脂分泌明显减少,面部痂皮脱落,皮肤表现润红,口不干,大便调,小便正常,舌仍红,苔薄黄,脉细数。于上方加丹参30g、紫草15g,以清热凉血、活血散结,7剂后颜面皮肤恢复正常。
按:《伤寒论》:“三阳合病,腹满身重,难以转侧,口不仁,面垢……若自汗出者,白虎汤主之。”此条提出了面垢为白虎汤主治病症之一。患者嗜酒及服食辛辣厚味之品,热毒之邪伏于三阳,不得疏泄,蒸越于上,阳明主面,故面部油垢结痂;热结于肠,故大便干燥不解,小便黄赤,舌质红,舌苔黄;热邪伤阴,故口干喝,喜饮。治以白虎汤清热除烦,生津止渴;加赤芍、牡丹皮以清血分之热;加大黄通便泻热,釜底抽薪;加葛根、玄参解热生津。诸药合用清热泻火,凉血生津,药证相符,病症得愈。
(2)李某,女,13岁。1986年3月11日初诊。头额、下额以及鼻翼两侧可见米粒大小的丘疹,少许脓疮,皮肤油腻潮红,大便干结,舌质微红,苔薄黄,脉数。诊断:痤疮。中医辨证为肺胃之热上壅于面,治以清肺胃热,白虎汤加减
生石膏15g,知母6g,寒水石10g,桑白皮10g,炒山栀子6g,黄芩6g,熟大黄6g,冬瓜皮15g
服药15剂,颜面潮红减轻,上方去山栀子,加白花蛇舌草12g,再服 10 剂,外擦硫霜,丘疹、丘疱疹消失,临床获愈。
按:方中生石膏、桑白皮、黄芩清上部之热,冬瓜皮利湿祛脂,熟大黄泻热下行,上清下泻,热邪自解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