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04-15 17:32 点击次数:126
48虚劳:
㈠气虚:⑴肺气虚—补肺汤。⑵脾气虚—加味四君子汤。
㈡血虚:⑴心血虚—养心汤加减。⑵肝血虚—四物汤加味。
㈢阴虚:⑴肺阴虚—沙参麦冬汤。⑵心阴虚—天王补心丹。⑶脾胃阴虚—益胃汤。⑷肝阴虚—补肝汤。⑸肾阴虚—左归丸。
㈣阳虚:⑴心阳虚—拯阳理劳汤。⑵脾阳虚—附子理中丸。⑶肾阳虚—右归丸。
一,虚劳的症状虚劳又称虚损,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以脏腑亏损、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。其症状主要有以下方面:
365建站
一、气虚
1. 肺气虚:咳嗽无力,痰液清稀,短气自汗,声音低怯,时寒时热,平素易于感冒。
2. 心气虚:心悸,气短,劳则尤甚,神疲体倦。
3. 脾气虚:饮食减少,食后胃脘不舒,倦怠乏力,大便溏薄。
二、血虚
1. 心血虚:心悸怔忡,健忘,失眠,多梦,面色不华。
2. 肝血虚:头晕,目眩,胁痛,肢体麻木,筋脉拘急,或惊惕肉瞤,妇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。
三、阴虚
1. 肺阴虚:干咳,咽燥,咯血,甚或失音,潮热,盗汗,面色潮红。
2. 心阴虚:心悸,失眠,烦躁,潮热,盗汗,或口舌生疮,面色潮红。
3. 脾胃阴虚:口干唇燥,不思饮食,大便燥结,甚则干呕,呃逆,面色潮红。
4. 肝阴虚:头痛,眩晕,耳鸣,目干畏光,视物不明,急躁易怒,或肢体麻木,筋惕肉瞤,面潮红。
5. 肾阴虚:腰膝酸软,眩晕耳鸣,失眠多梦,男子遗精,女子经少或闭经,或崩漏,形体消瘦,潮热盗汗,五心烦热,咽干颧红。
四、阳虚
1. 心阳虚:心悸,自汗,神倦嗜卧,心胸憋闷疼痛,形寒肢冷。
2. 脾阳虚:面色萎黄,食少,形寒,神疲乏力,少气懒言,大便溏薄。
3. 肾阳虚:腰背酸痛,遗精,阳痿,多尿或不禁,面色苍白,畏寒肢冷,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。
㈠气虚的症状:气虚主要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表现。具体症状如下:
一、肺气虚
1. 呼吸功能减弱:咳嗽无力,痰液清稀,气短而喘,活动后加重。
2. 卫外功能不固:自汗,怕风,易感冒。
二、心气虚
1. 心悸:自觉心中跳动不安,尤其是在活动后或劳累时加重。
2. 气短:呼吸短促,稍微活动就感觉气不够用。
3. 神疲:精神疲倦,乏力,做事情没有精力。
三、脾气虚
1. 消化功能减退:食欲不佳,吃得少,饭后容易腹胀。
2. 肢体失养:肢体倦怠,乏力,不想动。
3. 气血生化不足:面色萎黄,形体消瘦。
4. 中气下陷:可能出现内脏下垂,如胃下垂、子宫脱垂等,还会有久泻、脱肛等表现。
四、肾气虚
1. 生殖功能减退:男子遗精、早泄,女子月经不调、带下清稀。
2. 膀胱功能失常:小便频数而清,或尿后余沥不尽,或遗尿,或夜尿频多。
3. 腰膝酸软无力:腰部和膝盖感觉酸软,没有力气。
4. 听力减退:耳鸣,听力下降。
⑴肺气虚的症状—补肺汤。肺气虚的症状主要有以下方面:
一、呼吸功能减弱
1. 咳嗽无力:咳嗽声低弱,没有劲咳,咳痰一般较为清稀,量可多可少。
2. 气短而喘:呼吸短促,常常感觉气不够用,稍微活动就会气喘吁吁,严重时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可能有明显的呼吸困难。
二、卫外功能不固
1. 自汗:容易自行出汗,尤其是在活动后或稍微受热时,汗出较多,多为虚汗。
2. 怕风:对风比较敏感,怕风吹,风一吹就容易感觉不适,甚至容易因此而感冒。
3. 易感冒:由于肺气虚弱,卫外功能不足,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,所以很容易患上感冒,且感冒后恢复时间较长。
三、其他表现
1. 声音低怯:说话声音低微,没有底气。
2. 面色淡白:面色缺乏光泽,呈现出较淡的白色。
3. 神疲体倦:精神疲惫,身体困倦乏力,做事情提不起劲。
⑵脾气虚的症状—加味四君子汤。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有以下这些:
一、消化功能减退
1. 食欲不佳:对食物缺乏兴趣,吃东西没有胃口,食量减少。
2. 腹胀:饭后容易出现腹部胀满不适,感觉肚子里有气排不出去,有时还会伴有隐痛。
3. 大便异常:大便溏薄,不成形,可能还会出现便次增多,甚至腹泻。
二、肢体失养
1. 肢体倦怠:四肢感觉疲倦无力,不想活动,总是觉得很疲惫。
2. 肌肉消瘦:长期脾气虚可能导致肌肉萎缩,身体消瘦。
三、气血生化不足
1. 面色萎黄:面部颜色呈现出萎黄无华的状态,缺乏红润和光泽。
2. 口唇色淡:嘴唇颜色比较淡,没有正常的红润色泽。
四、其他表现
1. 少气懒言:说话没有力气,不想多说话,整个人显得比较慵懒。
2. 头晕目眩:由于气血不足,不能上荣于头面,可能会出现头晕、眼花等症状。
3. 女性可能出现月经量少、色淡等月经不调的表现。
㈡血虚的症状:血虚是指血液亏虚,不能濡养脏腑、经络、组织。其症状主要有以下方面:
一、心血虚
1. 心悸怔忡:自觉心中急剧跳动,惊慌不安,尤其是在劳累或情绪激动后明显加重。
2. 失眠多梦:难以入睡,睡眠不深,容易做梦,甚至整夜辗转反侧。
3. 健忘:记忆力减退,容易忘记事情。
4. 面色不华:面色苍白或萎黄,没有光泽。
二、肝血虚
1. 头晕目眩:感觉头部昏沉,眼前发黑,眩晕感明显。
2. 视力减退:眼睛干涩,视物模糊,严重时可能出现视力下降。
3. 肢体麻木:四肢或身体局部出现麻木感,感觉迟钝。
4. 筋脉拘急:肌肉紧张,抽筋,关节屈伸不利。
5. 妇女月经不调:月经量少,色淡,甚至闭经。
三、其他表现
1. 口唇色淡:嘴唇颜色苍白,没有血色。
2. 爪甲无华:指甲颜色淡白,质地脆弱,容易断裂。
3. 皮肤干燥:皮肤失去润泽,变得干燥粗糙。
4. 舌淡苔白:舌质颜色淡,舌苔薄白。
⑴心血虚的症状—养心汤加减。心血虚主要有以下症状:
一、心悸怔忡
1. 表现:你会时常感觉心中急剧跳动,惊慌不安,不能自主。这是由于心血不足,心失所养所致。
2. 原因:心血亏虚,心脏失去滋养,功能失常,就容易出现心悸怔忡的症状。
二、失眠多梦
1. 表现:难以入睡,或者睡眠不深,容易惊醒,并且多梦。
2. 原因:血不养心,心神失养,神不守舍,就会导致失眠多梦。
三、头晕目眩
1. 表现:感觉头部昏沉,眩晕,甚至可能会出现眼前发黑的情况。
2. 原因:心血虚不能上荣于头面,头目失养,所以会出现头晕目眩。
四、面色无华
1. 表现:面色苍白或萎黄,没有光泽。
2. 原因:心主血脉,其华在面,心血不足,面部血脉失充,就会面色无华。
五、唇舌色淡
1. 表现:嘴唇和舌头颜色淡白。
2. 原因:同样是因为心血亏虚,不能濡养唇舌所致。
六、健忘
1. 表现:记忆力减退,容易忘记事情。
2. 原因:心血虚不能滋养心神,心神失养则记忆力下降。
⑵肝血虚的症状—四物汤加味。肝血虚主要有以下症状:
一、视力减退
1. 表现:你可能会出现眼睛干涩、视物模糊,严重时甚至视力下降。
2. 原因:肝开窍于目,肝血不足,目失所养,就会影响视力。
二、肢体麻木
1. 表现:肢体感觉麻木,甚至可能出现震颤。
2. 原因:肝血亏虚,筋脉失养,气血不能濡养四肢,就会出现肢体麻木等症状。
三、爪甲不荣
1. 表现:指甲干枯、脆薄,没有光泽。
2. 原因:爪为筋之余,而肝主筋,肝血不足则爪甲失养。
四、头晕耳鸣
1. 表现:感觉头晕,同时可能伴有耳鸣。
2. 原因:肝血不足,不能上荣于头面,清窍失养,就会出现头晕耳鸣。
五、月经不调
1. 表现:对于女性来说,可能会出现月经量少、色淡,甚至闭经。
2. 原因:肝血亏虚,冲任失调,血海空虚,就会影响月经。
六、面色苍白或萎黄
1. 表现:面部没有血色,或者呈现萎黄的颜色。
2. 原因:肝血不足,不能上荣于面,面部气血失充。
七、失眠多梦
1. 表现:睡眠质量差,多梦易醒。
2. 原因:肝血不足,魂不守舍,就会导致失眠多梦。
㈢阴虚的症状:阴虚主要有以下症状:
一、形体消瘦
1. 表现:身体较为瘦弱,体重可能低于正常标准。
2. 原因:阴虚生内热,体内阴液不足,不能充养形体,导致身体消瘦。
二、口燥咽干
1. 表现:口中干燥,咽喉也感觉干涩。
2. 原因:阴虚不能滋润口咽,津液亏少,故出现口燥咽干。
三、五心烦热
1. 表现:两手心、两脚心发热,以及自觉心胸烦热。
2. 原因:阴虚则阳亢,虚热内生,热邪扰于四肢及心胸,出现五心烦热。
四、潮热盗汗
1. 表现:定时发热或午后潮热,睡觉时出汗,醒后汗止。
2. 原因:阴虚内热,热邪迫津外泄,故见盗汗;午后或夜间阴气渐虚,阳气相对偏亢,故出现潮热。
五、小便短黄
1. 表现:小便量少,颜色发黄。
2. 原因:阴虚内热,煎灼津液,使尿液浓缩,故小便短黄。
六、大便干结
1. 表现:大便干燥,排便困难。
2. 原因:阴液不足,肠道失润,传导失常,导致大便干结。
七、舌红少苔
1. 表现:舌头颜色较红,舌苔较少。
2. 原因:阴虚火旺,舌体失养,故舌红;阴液亏少,不能上承于舌面形成舌苔,故少苔。
⑴肺阴虚的症状—沙参麦冬汤。肺阴虚主要有以下症状:
一、干咳少痰
1. 表现:频繁咳嗽,但痰液很少,或者痰液黏稠难以咳出。
2. 原因:肺阴不足,肺失濡润,宣降失常,气逆而咳,且阴虚生内热,灼津为痰,故痰少而黏。
二、咽干口燥
1. 表现:咽喉干燥,口中也感觉干涩。
2. 原因:肺阴亏虚,不能滋润咽喉及口腔,导致咽干口燥。
三、声音嘶哑
1. 表现:说话声音沙哑,严重时可能发声困难。
2. 原因:肺阴不足,咽喉失养,声道不利,故声音嘶哑。
四、潮热盗汗
1. 表现:午后或夜间定时发热,睡觉时出汗,醒后汗止。
2. 原因:肺阴虚生内热,热邪迫津外泄则盗汗;午后或夜间阴气渐虚,阳气相对偏亢,故出现潮热。
五、颧红
1. 表现:两颧部位泛红。
2. 原因:阴虚火旺,虚热上炎于面部,故两颧发红。
六、形体消瘦
1. 表现:身体较为瘦弱。
2. 原因:肺阴不足,日久影响全身气血津液的化生,不能充养形体,导致身体消瘦。
七、舌红少苔
1. 表现:舌头颜色较红,舌苔较少。
2. 原因:肺阴虚火旺,舌体失养,故舌红;阴液亏少,不能上承于舌面形成舌苔,故少苔。
⑵心阴虚的症状—天王补心丹。心阴虚主要有以下症状:
一、心悸心烦
1. 表现:心中悸动不安,时常感觉心慌,并且内心烦躁。
2. 原因:心阴不足,心失所养,心脏功能失常,就会出现心悸;阴虚生内热,热扰心神,故心烦。
二、失眠多梦
1. 表现:难以入睡,睡眠不深,容易惊醒,且多梦。
2. 原因:心阴亏虚,不能濡养心神,心神失养,神不守舍,就会导致失眠多梦。
三、手足心热
1. 表现:手心、脚心发热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2. 原因:心阴虚生内热,热邪向外散发,故手足心热。
四、潮热盗汗
1. 表现:午后或夜间定时发热,睡觉时出汗,醒后汗止。
2. 原因:心阴虚火旺,虚热内生,热邪迫津外泄则盗汗;午后或夜间阴气渐虚,阳气相对偏亢,故出现潮热。
五、口舌生疮
1. 表现:口腔内出现溃疡,疼痛不适。
2. 原因:心开窍于舌,心阴虚火旺,火热上炎至口舌,就容易引发口舌生疮。
六、舌红少苔
1. 表现:舌头颜色较红,舌苔较少。
2. 原因:心阴虚火旺,舌体失养,故舌红;阴液亏少,不能上承于舌面形成舌苔,故少苔。
七、脉细数
1. 表现:脉搏跳动快而细。
2. 原因:心阴虚,虚热内生,鼓动血脉,故脉数;阴液不足,脉道不充,故脉细。
⑶脾胃阴虚的症状—益胃汤。脾胃阴虚主要有以下症状:
一、胃脘隐痛
1. 表现:胃部隐隐作痛,疼痛程度一般较轻,时作时止。
2. 原因:脾胃阴液不足,胃络失养,不荣则痛。
二、饥不欲食
1. 表现:有饥饿感,但又不想吃东西,或者进食量很少。
2. 原因:胃阴不足,虚热内生,虽有饥饿感,但胃纳受纳功能失常,故不欲食。
三、口干舌燥
1. 表现:口中干燥,舌头也感觉干涩。
2. 原因:脾胃阴虚,不能上承津液以润口咽,故口干舌燥。
四、大便干结
1. 表现:大便干燥,排便困难,甚至呈颗粒状。
2. 原因:阴液不足,肠道失润,传导失常,导致大便干结。
五、干呕呃逆
1. 表现:时常出现干呕,或者呃逆(打嗝)。
2. 原因:胃阴亏虚,胃失和降,气逆而上,故出现干呕呃逆。
六、舌红少津
1. 表现:舌头颜色较红,舌苔少且缺乏津液。
2. 原因:脾胃阴虚火旺,舌体失养,阴液亏少,故舌红少津。
七、形体消瘦
1. 表现:身体较为瘦弱。
2. 原因:脾胃阴虚,消化吸收功能减弱,不能充分运化水谷精微以充养身体,导致形体消瘦。
⑷肝阴虚的症状—补肝汤。肝阴虚主要有以下症状:
1. 头晕目眩:肝阴不足,不能滋养头目,导致头晕、眼花。
2. 视力减退:肝开窍于目,肝阴虚则目失所养,出现视力下降、视物模糊等症状。
3. 胁肋隐痛:肝络失养,可致胁肋部隐隐作痛。
4. 手足蠕动:阴虚动风,可见手足轻微抽动或抖动。
5. 面部烘热:阴虚生内热,表现为面部阵阵发热。
6. 口燥咽干:津液不足,出现口燥、咽干等症状。
7. 潮热盗汗:午后或夜间出现发热,如潮水般有规律,同时伴有睡觉时出汗。
8. 心烦失眠:虚热内扰心神,引起心烦、失眠等症状。
⑸肾阴虚的症状—左归丸。肾阴虚主要有以下症状:
1. 腰膝酸软:肾主骨生髓,肾阴不足,腰膝失养,出现酸软无力的感觉。
2. 头晕耳鸣:肾开窍于耳,脑为髓之海,肾阴亏虚不能上充头目、滋养耳窍,导致头晕、耳鸣。
3. 失眠多梦:阴虚火旺,内扰心神,引起失眠、多梦。
4. 潮热盗汗:肾阴亏虚,虚热内生,午后或夜间出现发热,如潮水般有规律,睡觉时出汗。
5. 五心烦热:两手心、两脚心发热以及心胸烦热。
6. 遗精早泄:肾阴不足,相火妄动,扰动精室,可出现遗精、早泄等症状。
7. 女子经少或闭经:肾阴亏虚,精血不足,可导致女子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。
8. 形体消瘦:阴虚则火旺,消耗体内津液,导致身体消瘦。
9. 咽干颧红:津液不足,出现咽干口燥,虚火上炎则两颧发红。
㈣阳虚的症状:阳虚主要有以下症状:
1. 畏寒怕冷:阳气不足,不能温煦机体,出现畏寒,比常人更怕冷,甚至在温暖的环境中也会感觉寒冷。
2. 四肢不温:阳气不能达于四肢,表现为手脚发凉。
3. 腰膝冷痛:肾主腰膝,肾阳不足,腰膝失于温养,出现冷痛。
4. 面色苍白或黧黑:阳气虚弱,不能上荣于面,面色无华而苍白;若阳虚水泛,或肾之本色外现,则面色黧黑。
5. 神疲乏力:阳气虚衰,机能减退,表现为精神疲惫,浑身无力。
6. 小便清长:肾阳不足,不能蒸腾气化水液,小便量多而色清。
7. 大便溏薄:脾肾阳虚,不能温化水谷,出现大便稀溏。
8. 男子阳痿早泄、女子宫寒不孕: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,肾阳虚可导致男子性功能减退,出现阳痿、早泄等;女子胞宫失于温煦,可出现宫寒不孕。
⑴心阳虚的症状—拯阳理劳汤。心阳虚主要有以下症状:
1. 心悸怔忡:心阳不足,心脏鼓动无力,出现心中悸动不安、惊恐不安等表现。
2. 心胸憋闷疼痛:心阳亏虚,心脉失养,寒凝心脉,可致心胸憋闷、疼痛,遇寒加重。
3. 气短乏力:阳气虚弱,推动无力,表现为呼吸气短,活动后加重,且伴有全身乏力。
4. 自汗:心阳虚不能固摄汗液,导致自汗出,动则尤甚。
5. 面色苍白或青紫:心主血脉,心阳虚则血行不畅,面部失于气血荣养,可表现为面色苍白;若血脉瘀阻严重,则面色青紫。
6. 畏寒肢冷:心阳虚不能温煦肢体,出现畏寒怕冷、四肢不温。
7. 舌淡胖或紫暗,苔白滑:心阳虚,水湿内停,可见舌淡胖,苔白滑;若心脉瘀阻,则舌紫暗。
8. 脉沉弱或结代:心阳不足,脉象表现为沉弱无力;若心脉失常,可出现结代脉。
⑵脾阳虚的症状—附子理中丸。脾阳虚主要有以下症状:
1. 食欲不振:脾阳不足,运化功能减弱,导致食欲下降,对食物缺乏兴趣。
2. 腹胀腹痛:脾阳虚衰,不能温运,气滞于中,出现腹部胀满,隐隐作痛,喜温喜按。
3. 大便溏泻:脾阳虚弱,不能正常运化水谷,水湿下注肠道,引起大便稀溏,甚至完谷不化。
4. 四肢不温:脾主四肢,脾阳虚不能温养四肢,出现四肢发凉。
5. 畏寒怕冷:阳气虚衰,机体失于温煦,表现为畏寒,比常人更怕冷。
6. 面色萎黄:脾阳虚,气血生化不足,不能上荣于面,面色呈现萎黄无华。
7. 浮肿: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,水湿泛溢肌肤,可出现肢体浮肿,尤其是下肢浮肿较为明显。
8. 白带清稀量多:在女性,脾阳虚可导致寒湿下注,出现白带清稀量多。
9. 舌淡胖,苔白滑:脾阳虚,水湿内停,反映在舌象上为舌淡胖,苔白滑。
10. 脉沉迟无力:脾阳虚,脉象表现为沉迟而无力。
⑶肾阳虚的症状—右归丸。肾阳虚主要有以下症状:
一、生殖系统方面
1. 男性可能出现阳痿、早泄、滑精等性功能减退的表现。
2. 女性则可能有宫寒不孕、白带清稀量多等问题。
二、泌尿系统方面
1. 尿频,尤其夜尿增多,这是因为肾阳不足,不能温化水液,导致水液代谢失常。
2. 小便清长,尿液颜色较淡,且排尿无力。
三、身体形态方面
1. 畏寒怕冷,总是觉得四肢发凉,尤其是下肢更为明显。这是由于肾阳亏虚,不能温煦机体。
2. 腰膝酸软冷痛,因为肾主骨,腰为肾之府,肾阳不足则腰膝失于温养。
3. 身体浮肿,以下肢水肿较为常见,按之凹陷不易恢复。这是由于肾阳不能蒸腾气化水液,水液停聚于体内所致。
四、精神状态方面
1. 精神萎靡,活力不足,容易疲劳。
2. 记忆力减退,注意力不集中。
五、面色及其他方面
1. 面色苍白或黧黑,缺乏光泽。
2. 舌淡胖,苔白滑,脉象沉弱。
二,中医内科辨证治疗虚劳的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㈠气虚:⑴肺气虚—补肺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。补肺汤具有补肺益气、止咳平喘的功效。以下是其方剂组成、剂量、方解及用法:
一、方剂组成及剂量
- 款冬花、桂心各 30 克;
- 桑白皮(炙)120 克;
- 人参、紫菀茸、白石英各 30 克;
- 五味子 45 克;
- 钟乳粉 60 克;
- 麦门冬(去心)60 克。
二、方解
- 人参大补元气,健脾益肺,为君药,可增强肺脏功能。
- 麦门冬养阴润肺,与桑白皮一起可清泻肺热,润肺止咳。
- 紫菀茸、款冬花润肺下气,止咳化痰,助君药补肺止咳。
- 五味子敛肺止咳,与钟乳粉、白石英一起可增强补肺纳气的作用。
- 桂心温通经脉,助阳化气,可促进肺气的宣发和肃降。
三、用法
将上述药物研为粗末,每次取 12 克,加生姜 5 片、大枣 3 枚、粳米 100 粒,用水煎服。
需要注意的是,方剂的使用应根据个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,且不同版本的补肺汤在药物组成和剂量上可能会有所差异。
⑵脾气虚—加味四君子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。。加味四君子汤有多种配方,以下以常见的一种为例。
一、方剂组成及剂量
人参(去芦)、白术、茯苓(去皮)各 9 克、炙甘草 6 克、黄芪 12 克、白扁豆(姜汁炒)9 克。
二、功效
益气健脾。本方在四君子汤(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炙甘草)基础上增加黄芪增强补气作用,白扁豆健脾化湿。
三、方解
- 人参甘温,大补元气,健脾养胃,为君药。
- 白术苦温,健脾燥湿,加强人参健脾益气之功,为臣药。
- 茯苓甘淡,健脾渗湿,与白术相配,健脾祛湿之力更强。
- 炙甘草甘温,益气和中,调和诸药,为使药。
- 黄芪补气升阳,固表止汗,加强全方补气之效。
- 白扁豆健脾化湿,和中消暑。
四、用法
水煎服。具体用法用量应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,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需注意,方剂的使用应在专业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进行,以确保安全有效。
㈡血虚:⑴心血虚—养心汤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。养心汤出自《仁斋直指方论》,具有补益气血、养心安神之功效。
一、方剂组成及常规剂量
- 炙黄芪、白茯苓、茯神、半夏曲、当归、川芎各半两;远志(取肉,姜汁淹焙)、辣桂、柏子仁、酸枣仁(浸,去皮,隔纸炒香)、北五味子、人参各一分;甘草(炙)四钱。
- 现代常用剂量为:炙黄芪 15g、白茯苓 15g、茯神 15g、半夏曲 15g、当归 15g、川芎 15g、远志 5g、肉桂 3g、柏子仁 10g、酸枣仁 15g、五味子 10g、人参 10g、炙甘草 12g。
二、功效
1. 补益气血:方中人参、黄芪、当归、川芎等药可大补元气、养血活血,改善气血不足的状态。
2. 养心安神:茯神、柏子仁、酸枣仁、五味子等具有宁心安神的作用,可缓解心悸、失眠等症状。
三、方解
- 君药:人参、黄芪大补元气,以助气血生化之源。
- 臣药:当归、川芎补血活血;茯神、茯苓、远志、柏子仁、酸枣仁、五味子宁心安神。
- 佐药:半夏曲和胃化痰,以防滋补之品碍胃;肉桂温阳以助气血运行;
- 使药:炙甘草调和诸药。
四、用法
- 一般为水煎服。具体用法用量需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,由医生确定。
需注意,方剂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加减调整,以确保安全有效。
⑵肝血虚—四物汤加味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。四物汤出自《仙授理伤续断秘方》。 一、方剂组成及常规剂量 - 熟地黄、当归、白芍、川芎各等分。- 现代常用剂量为:熟地黄 12g、当归 10g、白芍 12g、川芎 8g。 二、功效 1. 补血调血:熟地滋阴补血,当归补血和血,白芍养血柔肝,川芎活血行气,四药合用,可补血而不滞血,行血而不破血。2. 调经止痛:对于妇女月经不调、经行腹痛等有较好的调理作用。 三、方解 - 君药:熟地黄为滋阴补血之要药,为君药。- 臣药:当归补血和血,助熟地增强补血之力,为臣药。- 佐药:白芍养血敛阴,柔肝缓急,与熟地、当归合用,滋阴补血之力更强;川芎活血行气,使补而不滞,为佐药。 四、用法 - 一般为水煎服。具体用法用量需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,由医生确定。可根据不同的病症进行加味,如血虚有寒者,可加肉桂、炮姜;兼气虚者,可加人参、黄芪等。 需注意,方剂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以确保安全有效。㈢阴虚:⑴肺阴虚—沙参麦冬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。。沙参麦冬汤出自《温病条辨》。
一、方剂组成及常规剂量
- 沙参 9 克、玉竹 6 克、生甘草 3 克、冬桑叶 4.5 克、麦冬 9 克、生扁豆 4.5 克、花粉 4.5 克。
二、功效
1. 清养肺胃,生津润燥。主要用于治疗燥伤肺胃阴分,津液亏损,咽干口渴,干咳少痰,舌红少苔等症状。
2. 对于一些肺胃阴虚所致的慢性咳嗽、咽干口燥、食欲不振等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。
三、方解
- 君药:沙参、麦冬清养肺胃,为君药。
- 臣药:玉竹、花粉助君药生津润燥,为臣药。
- 佐药:生扁豆、生甘草益气和中,培土生金;冬桑叶轻清宣透,疏散燥热,为佐药。
四、用法
一般为水煎服。具体用法用量可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在医生指导下调整。
需注意,使用方剂应在医生的诊断和指导下进行,以确保安全有效。
⑵心阴虚—天王补心丹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。。。天王补心丹出自《校注妇人良方》。
一、方剂组成及常规剂量
- 人参、茯苓、玄参、丹参、桔梗、远志各五钱;当归、五味子、麦门冬、天门冬、柏子仁、酸枣仁各一两;生地黄四两。
- 现代常用剂量为:人参、茯苓、玄参、丹参、桔梗、远志各 15 克;当归、五味子、麦门冬、天门冬、柏子仁、酸枣仁各 30 克;生地黄 120 克。
二、功效
1. 滋阴养血,补心安神。用于心阴不足,心悸健忘,失眠多梦,大便干燥等。
2. 对阴血亏虚所致的神经衰弱、心律失常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。
三、方解
- 君药:生地黄滋阴养血,清虚热,为君药。
- 臣药:天冬、麦冬、玄参助生地黄滋阴清热;当归、丹参补血养心;人参、茯苓益气宁心;柏子仁、远志、酸枣仁、五味子养心安神,均为臣药。
- 佐药:桔梗载药上行,为佐药。
四、用法
一般为蜜丸剂,口服。也可水煎服,具体用法用量需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由医生确定。
需注意,方剂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脾胃虚寒、胃纳欠佳、湿痰留滞者不宜使用。
⑶脾胃阴虚—益胃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。益胃汤出自《温病条辨》。 一、方剂组成及常规剂量 - 沙参三钱、麦冬五钱、冰糖一钱、细生地五钱、玉竹(炒香)一钱五分。- 现代常用剂量为:沙参 9 克、麦冬 15 克、冰糖 3 克、生地黄 15 克、玉竹 4.5 克。 二、功效 1. 养阴益胃。用于胃阴不足所致的胃脘隐隐灼痛、口干咽燥、食欲不振、大便干结等。2. 对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等属胃阴不足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。 三、方解 - 君药:生地黄、麦冬甘寒生津,滋养胃阴,为君药。- 臣药:沙参、玉竹养阴生津,助君药益胃养阴,为臣药。- 佐使药:冰糖濡养肺胃,调和诸药,为佐使药。 四、用法一般为水煎服。具体用法用量需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,由医生确定。 需注意,脾胃虚寒、大便溏薄者不宜使用。同时,方剂的应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。⑷肝阴虚—补肝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。。补肝汤出自《医宗金鉴》。
一、方剂组成及常规剂量
- 当归、白芍、川芎、熟地、酸枣仁、木瓜、炙甘草。
- 现代常用剂量为:当归 10 克、白芍 15 克、川芎 10 克、熟地黄 15 克、酸枣仁 15 克、木瓜 10 克、炙甘草 6 克。
二、功效
1. 养血柔肝,滋阴补肾。用于肝血不足,筋脉失养,头晕目眩,视力减退,爪甲不荣,肢体麻木等。
2. 对肝血亏虚引起的失眠、月经不调等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。
三、方解
- 君药:熟地黄滋阴养血,当归补血和血,共为君药。
- 臣药:白芍养血柔肝,川芎活血行气,助君药补肝养血,为臣药。
- 佐药:酸枣仁养肝宁心,木瓜舒筋活络,为佐药。
- 使药:炙甘草调和诸药,为使药。
四、用法
一般为水煎服。具体用法用量需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,由医生确定。
需注意,方剂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加减调整,以确保安全有效。
⑸肾阴虚—左归丸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。。左归丸出自《景岳全书》。 一、方剂组成及常规剂量 - 大怀熟地八两、山药(炒)四两、枸杞四两、山茱萸四两、川牛膝(酒洗蒸熟)三两、菟丝子(制)四两、鹿胶(敲碎,炒珠)四两、龟胶(切碎,炒珠)四两。- 现代常用剂量为:熟地黄 240 克、山药 120 克、枸杞子 120 克、山茱萸 120 克、川牛膝 90 克、菟丝子 120 克、鹿角胶 120 克、龟板胶 120 克。 二、功效 1. 滋阴补肾,填精益髓。用于真阴不足,头晕目眩,腰酸腿软,遗精滑泄,自汗盗汗,口燥舌干,舌红少苔等。2. 对肾阴亏虚所致的腰膝酸软、耳鸣耳聋、须发早白等有较好的治疗作用。 三、方解 - 君药:熟地黄滋肾填精,大补真阴,为君药。- 臣药:山茱萸、山药、枸杞子滋阴益肾,养肝补脾,固精止遗,辅助君药增强滋阴补肾之力,为臣药。- 佐药:龟板胶、鹿角胶均为血肉有情之品,峻补精髓,其中龟板胶偏于滋阴,鹿角胶偏于补阳,在补阴之中配伍补阳药,取“阳中求阴”之义;菟丝子、川牛膝益肝肾,强腰膝,健筋骨,为佐药。 四、用法一般为水蜜丸,口服。具体用法用量需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,由医生确定。 需注意,左归丸多为滋补之品,脾胃虚弱、消化不良者慎用。同时,方剂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。㈣阳虚:⑴心阳虚—拯阳理劳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。拯阳理劳汤出自《医宗必读》。
一、方剂组成及常规剂量
- 人参、黄芪、白术、炙甘草、当归、陈皮、肉桂、五味子、生姜、大枣。
- 现代常用剂量为:人参 6 克、黄芪 12 克、白术 9 克、炙甘草 6 克、当归 9 克、陈皮 6 克、肉桂 3 克、五味子 6 克、生姜 3 片、大枣 5 枚。
二、功效
1. 温振心阳,益气健脾。用于心阳虚衰,脾气不足所致的心悸气短、畏寒肢冷、神疲乏力、食少便溏等。
2. 对慢性心力衰竭、心脾两虚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。
三、方解
- 君药:人参、黄芪大补元气,温振心阳,为君药。
- 臣药:白术、炙甘草健脾益气,助君药扶正,为臣药。
- 佐药:当归养血和营;陈皮理气健脾,使补而不滞;肉桂温通心阳;五味子收敛心气,为佐药。
- 使药:生姜、大枣调和脾胃,为使药。
四、用法
一般为水煎服。具体用法用量需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,由医生确定。
需注意,方剂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阴虚火旺者慎用。
⑵脾阳虚—附子理中丸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。。附子理中丸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。
一、方剂组成及常规剂量
- 附子(炮,去皮脐)、人参(去芦)、干姜(炮)、甘草(炙)、白术各三两。
- 现代常用剂量为制附子 9g、党参 15g、干姜 9g、炙甘草 9g、白术 12g。
二、功效
1. 温中健脾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、呕吐泄泻、手足不温等症状。
2. 可改善因脾胃虚寒引起的消化不良、食欲不振等问题。
三、方解
- 君药:附子大辛大热,温阳祛寒,为君药。
- 臣药:干姜辛热,温中散寒,辅助附子增强温阳之力,为臣药。
- 佐药:人参益气健脾,白术健脾燥湿,为佐药。
- 使药:炙甘草补脾和中,调和诸药,为使药。
四、用法
一般为口服,水蜜丸一次 6g,小蜜丸一次 9g,大蜜丸一次 1 丸,一日 2~3 次。具体用法用量应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需注意,孕妇慎用。服药期间忌食生冷、油腻、不易消化食物。同时,方剂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以确保安全有效。
⑶肾阳虚—右归丸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。右归丸出自《景岳全书》。
一、方剂组成及常规剂量
- 熟地黄八两、山药(炒)四两、山茱萸三两、枸杞子三两、鹿角胶四两、菟丝子四两、杜仲(姜汁炒)四两、当归三两、肉桂二两、制附子二两。
- 现代常用剂量为:熟地黄 240 克、山药 120 克、山茱萸 90 克、枸杞子 90 克、鹿角胶 120 克、菟丝子 120 克、杜仲 120 克、当归 90 克、肉桂 60 克、制附子 60 克。
二、功效
1. 温补肾阳,填精益髓。用于肾阳不足,命门火衰,腰膝酸冷,精神不振,怯寒畏冷,阳痿遗精,大便溏薄,尿频而清等症状。
2. 对肾阳亏虚引起的腰膝酸软、畏寒肢冷、性功能减退等有较好的治疗作用。
三、方解
- 君药:附子、肉桂、鹿角胶培补肾中之元阳,温里祛寒,为君药。
- 臣药:熟地黄、山茱萸、枸杞子、山药滋阴益肾,养肝补脾,填精补髓,取“阴中求阳”之义,为臣药。
- 佐药:菟丝子、杜仲补肝肾,强腰膝;当归养血和血,与补肾之品相配,以补养精血,为佐药。
四、用法
一般为口服,水蜜丸一次 6 克,小蜜丸一次 9 克,大蜜丸一次 1 丸,一日 3 次。具体用法用量需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,由医生确定。
需注意,阴虚火旺、阳亢者忌用。方剂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以确保安全有效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