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4-10-28 23:00 点击次数:162
茶文化在中国已流传千年,减肥、抗氧化、抗癌、降三高……似乎生活中大部分的健康隐患,都能通过一杯茶得到化解。
茶氨酸,作为明星成分其,享有“天然镇静剂”之美誉。通过拮抗咖啡因引起的麻痹作用,可以帮助人的情绪趋于平静。
L-茶氨酸,作为茶叶中的重要的氨基酸,已被科研证明对于治疗抑郁症有较好的效果,而且在市场上也得到了较高的关注度。
早在2016年,日本可口可乐就针对睡眠质量不佳的消费者推出“睡眠水”,就是通过每瓶含有200mg茶氨酸的方式发挥助眠功效。
市场数据显示,助眠类、舒压类的膳食补充剂的销量一直不错。“茶氨酸”,早已在成为国外非常备受追捧的一种新型食品补充剂。
概
述
L- 茶氨酸能通过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泌发挥抗抑郁作用。其优势如下:
改善肠道菌群,提高肠道免疫功能
促进多巴胺分泌,舒缓情绪、抵抗抑郁;
可刺激脑电波,提高睡眠质量;
与γ-氨基丁酸(GABA)协同作用,助力好眠;
降低疲劳,提高抗压能力;
提高α脑电波强度,调整机体到“学习”状态。
01
改善肠道菌群,提高肠道免疫功能
L-茶氨酸可以帮助乳酸杆菌、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增殖,抑制有害菌群生长,提升肠道免疫功能。
江西农业大学游金明教授团队在研究口服L-茶氨酸对高脂饮食小鼠影响中发现,L-茶氨酸可以改善厚壁菌、拟杆菌丰度,增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浓度,改善肠道菌群紊乱。
而且,L-茶氨酸还可以提高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肠道菌群比例,如普雷沃氏菌、毛螺菌和瘤胃球菌等菌群,这些菌群可以刺激短链脂肪酸代谢,从而改善肠粘膜免疫功能,提升肠道免疫屏障。
02
促进多巴胺分泌,舒缓情绪、抵抗抑郁
日本学者横越(1997)等人在以大白鼠为研究对象的试验中,发现L-茶氨酸是被肠道吸收并通过血液传递到肝脏和大脑的,大脑吸收的L-茶氨酸可以通过脑腺体显著增加脑内神经传达物质——多巴胺的产生。
图片
多巴胺是一种与情绪和奖赏相关的神经递质,是让人快乐的一种关键物质,L-茶氨酸的摄入可以促进多巴胺的释放,帮助缓解抑郁情绪。L-茶氨酸是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前体,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。
此外,一项研究表明:服用L-茶氨酸可以明显缓解20-23岁男性的紧张、抑郁、愤怒、疲劳和慌乱等不良情绪。这一效果可能与L-茶氨酸在神经方面的作用有关,它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,缓解γ-氨基丁酸(GABA)缺乏所导致的焦虑、不安、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。
一项发表在《美国精神病学杂志》上的研究发现,L-茶氨酸的补充对于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非常有效,可以显著减轻情绪低落、失去兴趣和活力等症状,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,降低症状复发率。
这项研究结果为缓解情绪不良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持,让人们看到了L-茶氨酸在改善心理健康方面的潜力。
03
刺激脑电波,提高睡眠质量
大脑处于深睡眠时,血液会周期性地大量流出大脑。每当血液大量流出,脑脊液就乘机进入大脑进行毒素清理,而这样的清理仅发生在熟睡后。
有研究发现,摄入L-茶氨酸可以使人进入深度睡眠,助于指挥大脑进行毒素清理。当睡眠以外的时间,则起到放松、平静心情的作用。
2011年,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,近100名过动症男孩使用市售的茶氨酸保健食品(每天400mg),然后观察茶氨酸对睡眠的影响。6周之后,有吃茶氨酸的组别,在睡眠品质跟睡眠时间都有显著改善。2017年,日本在一项开放性研究也意外地发现,服用L-茶氨酸8周,对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,焦虑症,睡眠障碍和认知障碍有多种有益作用。
04
L-茶氨酸与γ-氨基丁酸(GABA)协同作用,助力好眠
γ-氨基丁酸(GABA)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,可阻断神经冲动、减慢神经细胞活动以防止过度兴奋。当出现长时间失眠、睡眠质量差时,极大可能是GABA水平太低,难以维持正常睡眠。
研究表明,L-茶氨酸的摄入可以促进γ-氨基丁酸(GABA)释放,提高大脑中GABA水平。同时,GABA的提升可以影响多巴胺、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合成,并协同促进睡眠。
在一项关于L-茶氨酸可缩短睡眠潜伏期改善睡眠的实验中也证明,L-茶氨酸可以与γ-氨基丁酸(GABA)协同配合,可显著缩短睡眠潜伏期、提高睡眠时间。
图片
注:服用γ-氨基丁酸(GABA)和L-茶氨酸混合物可显著延长睡眠时间,尤其是长期服用时的NREM(非快速动眼)时间。因此,GABA/L-茶氨酸混合物的服用时间越长,睡眠质量越好,诱导的睡眠持续时间越长。
05
降低疲劳,提高抗压能力
在茶氨酸抗疲劳研究实验中发现,经口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L-茶氨酸30天,能明显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,对小鼠运动后血乳酸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,能促进运动后血乳酸的消除,发挥L-茶氨酸的抗疲劳作用。
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茶氨酸可抑制5-羟色胺分泌、促进儿茶酚胺分泌有关。5-羟色胺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,而儿茶酚胺具有兴奋作用,通过对其调控起到抗压、抗疲劳的功效。
服用L-茶氨酸可以降低疲劳程度,通过提升α-脑波活动、降低皮质醇分泌作用机制可以提高人体的抗压能力。在给予200mg剂量的L-茶氨酸后,显示增加的α活性可能持续60min,并且这种效果在具有更高特质焦虑的个体中更显著。
在一项动物实验中也证明,老鼠吃了茶氨酸后,“压力荷尔蒙”皮质醇的水平约减少了一半。
因此,适量摄入茶氨酸,可以通过缓解5-羟色胺、皮质醇水平,帮助机体释放压力,舒缓情绪,起到对抑郁症、焦虑症、睡眠障碍等情绪性疾病的干预作用。
06
提高α脑电波强度,调整机体专注度
人和动物的大脑皮层会根据精神状态产生不同的频率。大量研究表明,给予茶氨酸约40分钟以后,可以在人的大脑皮层检测到明显的α脑电波,并且在1小时的测量过程中,α脑电波的强度与茶氨酸的体内浓度成正比。
δ3HZ深度睡眠θ4-7HZ深度轻松、困倦、初级睡眠α8-13HZ清醒、放松、镇定、专注、冥想β14-30HZ警觉、紧张、亢奋、集中γ40-100HZ高级β波,非常波,超脱身体感受人和动物的大脑皮层会根据精神状态产生不同的频率。当α波为优势脑波时,人的身心能量耗费最少, 会感到身体放松,大脑可以得到充足的能量供应,运作更加顺畅、灵敏,更适合学习与思考。
2008年的一项关于茶氨酸对普通年轻人作用的实验中发现,在服用茶氨酸的45-105min之间,α波的活跃度显著提高。人体脑部检测结果也展示了明显的舒缓改善效果。
图片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注:上图表右:摄取L-茶氨酸后五个时间段大脑α波的活动强度,左为喝水对照组
365建站小结
科学证明,L-茶氨酸作为多巴胺的前提物质,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与合成,为大脑提供更多的积极情绪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大量补充L-茶氨酸就可以合成更多的多巴胺、产生更多的幸福感。
我们大脑中产生多巴胺是有上限的,就算摄入正常水平两倍的L-茶氨酸也并不会刺激合成两倍的多巴胺。因此,在改善情绪道路上,我们需要多种通路协同作用。
改善肠道菌群比例、提高肠道免疫功能,对抗疲劳、调节情绪低落,释放压力、改善睡眠质量,对抗炎症、提高机体免疫力,修复神经、增强大脑神经因子活跃度,每一条治疗通路对情绪的改善都是必不可少的,每一条通路也都不是独立存在的,它们之间相互协作才能提高机体的“战斗力”。
参考文献:
[1] 彭彬, L-茶氨酸的抗抑郁作用评价及相关机理研究, 湖南农业大学, 2014.
[2] 李成舰, 罗乐, 黄春花, L-茶氨酸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, 湖南中医杂志, v.35;No.250 (2019) 153-157.
[3] M. Shen, Y. Yang, Y. Wu, B. Zhang, H. Wu, L. Wang, H. Tang, J. Chen, L‐theanine ameliorate depressive‐like behavior in a 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rat model via modulating the monoamine levels in limbic–cortical–striatal–pallidal–thalamic‐circuit related brain regions, Phytotherapy Research, (2019).
[4] 阳衡, 罗源, 刘仲华, 黄建安, 蔡淑娴, 茶氨酸的体内代谢与功效机制, 茶叶通讯, (2017).
[5] Alice L,L-茶氨酸的神经性积极作用-现代社会工作者的神经健康需求,食品加工包装在线.
[6] Jia He, Jun Chen, Qin He, et al.Oral administration promotes fat browning and prevents obesity in mice fed high-fat diet associated with the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.Volume 81, June 2021, 104476.
[7] Xu W, Lin L, Liu A, et al. L-Theanine affects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ity by regulating short-chain fatty acid metabolism under dietary fiber feeding. Food Funct. 2020;11(9):8369-8379. doi:10.1039/d0fo01069c.
[8] Kim, Suhyeon et al. “GABA and l-theanine mixture decreases sleep latency and improves NREM sleep.” Pharmaceutical biology vol. 57,1 (2019): 65-73. doi:10.1080/13880209.2018.1557698.
上下滑动查看更多文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